【原文】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①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②,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注释】
①持:念诵。
②纯熟:熟练,精通。
【译文】
你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地步,但你如果能够念诵准提咒,不要去记或数自己念的遍数,也不要间断。念到非常熟练的时候,口里在念,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在念;在没有念的时候,心里不自觉地还在念。等念咒达到心里没有什么杂念的程度,那么你所念的咒,就会灵验了。
【解读】
为了让了凡先生能够达到做三千件善事,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目的,为了使得了凡先生能够达到心无杂念、心无妄念的境界,云谷禅师教会了了凡先生念准提咒。在这段中,云谷禅师又一次着重强调了准提咒的作用,并且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诵念准提咒。
当然了,云谷禅师为了凡先生着重去讲准提咒的诵念方法,是因为以了凡先生当时的情况他不可能念好准提咒,也是不可能从准提咒里面得到任何的帮助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不就是一个佛教的经文吗,有什么诵念不好的,了凡先生又不是不认识字,一个读书人,念一个经文那还不是绰绰有余的,云谷禅师教导准提咒的诵读问题恐怕是多此一举了。但是,事实上云谷禅师会有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因为了凡先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并不是一个圣人,不知道准提咒之中的玄妙。
圣人和凡夫俗子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简单说就差在一个境界上,一个心里面到底有没有妄念的境界上。到底能不能做到心无妄念,就是圣人和凡夫俗子之间最大的差别。如果用云谷禅师的话来说,那么就是到底能不能做到无心的境界,是区别凡夫俗子和圣人之间的最好的判断标准。
圣人能够做到无心的境界,而凡夫俗子却不能够做到无心的境界。了凡先生就是凡夫俗子,因为他还不能够达到无心的境界。所谓的无心,其实说的是自身不存在执着之心、妄念之心和分别之心等等,心里面什么都不要去想。比如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无心的境界应该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这件事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这件事情上,不去想别的事情;而凡夫俗子则会在做事情的同时,会想着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或者说是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帮助等等与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关系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有心和无心的区别。
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要能够达到无心的境界,也就是心无妄念的境界。但是凡夫俗子想要达到那样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人的念头始终都在不停地妄动,人的脑袋也总是在不停地运转着和思考中。比如说有的人在诵读准提咒的时候肯定是会在心里面默默地记录下自己诵读了几遍了,这其实就是在心中产生了妄念。既然产生了这样的妄念,那么当然也就不可能再把准提咒诵读好了。因此,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把准提咒诵读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地去诵读,不要在心里面去数诵读过的遍数,要不间断地诵读,念到非常熟练的时候,口里在念,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在念;在没有念的时候,心里不自觉地还在念。
很多人开始持诵准提咒的时候,总是感觉妄念增加了,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的原因是人们在诵读准提咒的时候平时很多察觉不到的妄念都被察觉了,所以才会感觉到妄念增加了。这种情况,只要不断地诵读准提咒就可以解决。随着持诵功夫的深入,从开始的觉察到念头妄动,慢慢地会念头减少,再慢慢地会念头不动,到了此种境界这已经不可思议了,如果继续持诵下去,就会出现无念的境界,是心是咒,是咒是心,整个身心完全是一个准提神咒,此时你已经超凡入圣了。而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明人达到了无心的境界。其实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的办法就是在诵读准提咒的时候不要去分心数一共诵读了几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了凡先生在诵读的时候不去分心,不去分神,这样更容易达到无心的境界。
那么什么叫作“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呢?这句话其实真的很难理解,估计也只有试过的人才能真正地明白,就好比说诵经,没有诵读过经书的人又怎么能明白真正把经书读进去的人的感觉和感受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同一杯白糖水,喝过的人知道味道是甜的,但对于一个从未喝过白糖水,不知道甜味为何物的人,你又如何解释“甜”这种味道呢?其实说白了这句话说的就是一种人真正把准提咒读进去的一种境界,也是为了形容人达到无心的境界之后的结果。等到诵念准提咒达到了心无妄念的程度和无心的境界,那么这个咒语就灵验了。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293.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