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己巳岁发愿①,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②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③。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④,就⑤东塔禅堂回向。遂⑥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注释】
①发愿:发起誓愿之意。
②始:才。
③回向: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④上人:指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
⑤就:靠近;走近,趋向。
⑥遂:于是,就。
【译文】
从己巳年向云谷禅师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一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那时我刚和李渐庵从关外回来,还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我从北京回到了南方,才请了性空、慧空两位佛学大师,去东塔禅堂完成了回向的心愿。于是我心里又起了求得子的心愿,也同样许发誓做三千件善事。到了辛巳年,果然得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天启。
【解读】
这段中了凡先生的命运又得到了改变:当初孔老先生推算了凡先生是命中无子的,但是在这段中明确地写出了了凡先生得到了一个儿子。
了凡先生曾许诺过,如果上天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的话,他就去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上天对他的恩德。了凡先生经过一年的修行和行善积德之后,考中了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话他就必须要去做三千件善事来完成自己的誓言。
做善事要真心地以毫无功利的心地去做才算是真正的做善事,而了凡先生所说的做三千件善事毫无疑问是这样的事情。一年总共才有三百六十五天,了凡先生就算一天能做上一件善事的话也要做上十年才能够把这三千件善事完成。并且,在这中间还不可以做恶事,否则的话之前所做的善事就全部都白做了。由此可以看出,了凡先生要做这三千件善事是多么的艰难。
了凡先生从隆庆三年(1569年)一直到万历七年(1579年)这十一年的时间里,一直做善事,并且成功完成了他那做三千件善事的誓言。三千件善事做完了,但是这并不能算作是这个事情的结束,因为还缺少一个“回向”的环节。
了凡先生刚和李渐庵先生从关外回到关内,还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了凡先生才从北京回到了南方,请了性空、慧空两位佛学大师,去东塔禅堂完成了回向的心愿。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回向,那么这个回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回向属于佛教的用语,佛教中说:“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趋向,故名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意思就是回转自己的功德而趋向于所期。意思就是说人们把自己在修行中所积攒下来的功德拿出来,和世间众生共同享用。应该就是说用自己的功德去拯救万物众生,应该也算是一个行善的过程。
当然,回向是需要有广阔的心胸才能够做到的,或者说回向本身就是扩充一个人心胸的过程。譬如有一间黑屋子,只有你一个人待在屋中,你在里面安装了一盏电灯使得这间黑屋子变得明亮起来。本来屋中只有你一个人独享这份光明,如果现在进来一个人与你共享这份光明,那这份光明会因为这个人的到来而减少吗?会变暗吗?显然不会!那如果进来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更多,这个电灯所带来的光明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暗吗?显然也不会!屋中亮着的电灯就是你的功德,所进来的与你共享这份光明的人就是你的回向。所以说回向并不会使得一个人会自身的功德减少。事实上,回向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前面说了,回向本身就是一种行善积德的事情,所以说回向不仅不会使得自己的功德减少,还会增加自己的功德。
了凡先生的三千件善事做完了,自己的命运也得到改变了。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还想继续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次他又用三千件善事作为实验许下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儿子。
这次,了凡先生没有做三千件善事,在他许下愿望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就出生了,了凡先生给他取了名字叫作天启。虽然他还没有做那三千件善事,但是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上天,感动了佛祖,再加上之前他的行为,上天认为他一定回去完成那三千件善事的,所以了凡先生才在第二年就满足了愿望,生下了儿子。
至此,了凡先生的命运中的几件不如意的事情已经都改变了:第一他中了举人;第二他有了儿子。这样,他即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能光宗耀祖了;又有了后代,百年之后也可以向自己的祖先有个交代了,坏的命运已经变成了好的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298.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