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①宝坻知县。余置②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③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注释】
①授:给,与。
②置:放,摆,搁。
③付:交给,托付。
【译文】
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我心里又有了做中进士的愿望,发誓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丙戌年,果然中了进士,后来便做了宝坻县的知县。我准备了一个空白的小册子,起名叫“治心篇”。每天早晨在公堂审案的时候,就让家人把这本册子交给看门的衙役,让他们放在办公桌上。把我所做的善事和恶事,无论是多么小的事情,全都记在上面。每天晚上便在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效仿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解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或者好处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方面再进一步。这种欲望不能说不好,因为有时候这就是催人奋进和向上的动力。了凡先生可能就是有这样的欲望的人,在许诺做善事而换得自己中举人、生儿子、改变命运之后,他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再进一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就请求自己能中进士,并许下了做一万件善事的誓言。
或许是了凡先生的真心诚意真的感动了上天,经过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在了凡先生不停地努力做善事的同时,他中了进士。当时的进士可不是那么好考的。进士是明代最高的学位,地位就如同现在的博士后一样,学校教育到此已经是终点了。我们经常提到“状元”这个词,事实上状元与进士都是同一个级别,都属于进士及第,只不过是他们之间的名次不同而已。
了凡先生在中了进士之后,就等于是走进官场、走入仕途了,于是朝廷封他为宝坻县的知县。宝坻县,即现在的天津宝坻区。在明代,宝坻县归顺天府管辖,因为靠近北京,很多王公大臣都在宝坻县有田产和房屋。通过某些历史的记载我们能够了解到,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知县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功绩的,比如说政治税收、兴修水利、因地制宜地引入水稻,总之是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了凡先生能够在宝坻县做出这么多的功绩呢,当然是因为即使中了进士当了官他也没有忘记自我修行、也没有忘记去做善事。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知县的时候做了一个叫作治心篇的东西,放在自己在宝坻县大堂的办公桌的桌面上,然后每天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全部都用笔在上面记录下来,无论是善事还是恶事,都要记录,以此来提醒自己要多做善事,不要因为中了进士当了知县就生出作恶的心思。
按照文中所提供的说法,治心篇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笔记本,或者说是用纸张装订成的一本小册子。了凡先生就是把自己每天所做的善事或者是恶事全部都用这个本子记录下来。
其实治心篇和之前云谷禅师所说的功过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简单点说作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记录的内容不一样而已:功过格是只记录自己的功或者是过,对于产生功或者是过的事件是不会进行仔细地记录的;而治心篇确实把了凡先生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我们写日记一样。或者可以说,治心篇和功过格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了凡先生做这个治心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自己修行;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能够给自己治下的宝坻县的百姓们带来福气。自我修行就是提醒自己多做善事并且断掉做恶事的念头。那怎么能说是为当地百姓带来福气呢?前面说过,了凡先生觉得自己没有福气,是福薄之相,自己的命运里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有福报,所以了凡先生害怕自己的福薄之相会影响到他治下的宝坻县百姓,怕不能给他们带来福气,所以就用治心篇来督促自己断恶行善,多做善事,多积累功德,期待着这样的自己能够给宝坻县的老百姓带来福气。不管了凡先生治下的百姓到底是怎么样的,反正只要是了凡先生有这样的一份心,这份心就已经是宝坻县人们很大的福气了。
了凡先生不仅做了一个治心篇来记录自己所做的善事和恶事,每天到晚上的时候,他还要在院子里面焚香祷告,把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全部都告诉上天,希望福气能够降临。在这里,了凡先生说他的这种做法是向宋朝时候的赵阅道学习的,那么赵阅道究竟是何许人也呢?这个焚香祷告又是什么样的事件呢?
赵阅道是北宋名臣,并且是在《宋史》中被独立立传的人物。赵阅道原名叫赵[插图],字阅道,曾经担任过北宋的殿中侍御史,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很有政绩,并且和古文家欧阳修、宰相韩琦等都是至交好友。当时的宰相韩琦称赞他为“世人标表”,意思是说赵阅道是世人的楷模标杆。
《宋史》中记载,赵阅道每天晚上都要沐浴更衣,设置一个案几在庭院中,点上香火,然后跪下来将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向上天祷告。静心细想,如果一个人满心杂念,做的恶事很多,谁敢去焚香向天帝祷告?能够向天帝祷告之人,必然是心无愧怍,光明磊落。也只有真正的光明磊落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上天,那些小人都只会去遮掩。光明磊落向上天祷告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喜欢,得到上天赐给的福气。当然了,也可以把这种向上天祷告的事情当作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反思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的得与失,这样就能够洗涤和清净自己的内心,对于以后做善事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论语》中有“见贤思齐”这样的话,了凡先生焚香祷告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见贤思齐的行为。了凡先生在接受了云谷禅师的立命之学后,就开始追求圣贤之道,知道了赵阅道的做法后,就见贤思齐,效仿先贤,自己也去那样做。我们也可以多多地效仿了凡先生,把自己每天所做的好事、取得的进步,包括做出的错事全部都记录下来,这样用来提醒自己要断恶行善,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够提升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00.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