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68章 积善之家有余庆

lxadmin2022-07-26762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有余庆

【原文】

《易》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②,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③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④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⑤之。

【注释】

①《易》:指《易经》。

②叔梁纥: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子的父亲。

③逆知:预言。

④飨(xiǎng):这里指祭祀。

⑤征:证明。

【译文】

《易经》上说:“经常积德行善的家庭,一定会得到很多福分和喜庆的事。”古时候颜氏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是因为打听到他的先祖曾经积德行善,从而预言他的子孙中一定会出现出人头地的人。孔子也称赞舜的大孝说:“舜将来一定会得到子孙们在宗庙的祭祀,子孙也会兴旺的。”以上的论断都是正确的。可以试着用古时候的事情来证明。

【解读】

“积善之家有余庆”在《易经》中的详细表述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明确地论述了福祸的发生与积德行善行为之间的关系。

古人认为,人们所经历的和将要发生的福祸都与人们的所作所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福还是祸,都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到人们的身上,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个人积德行善必然会带来天大的福气,恶贯满盈也自然会导致天大灾祸的降临。即使福祸没有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也会在子孙后代身上出现。

了凡先生列举了两个古代的例子。

第一个是孔子父亲的例子。中国古代人婚姻嫁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子母亲的父母把她嫁给孔子的父亲时,看的不是孔子父亲的贫穷富贵或者是知识文化水平等等,而是考察了孔子的先祖祖祖辈辈所做的积德行善的事,才作的这个决定。看起来这件事情和《易经》中这句话毫无联系。但是要知道,孔子的母亲嫁给孔子的父亲之后,生的孩子是孔子。孔子是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大教育家、大圣人,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所以,了凡先生这是通过孔子的成就,再联系孔子祖辈积德行善的行为,反向地说明及教育后人“积善之家有余庆”的道理。直到已经提倡自由恋爱的今天,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名声,都是人们是否选择其作为婚姻配偶的重要标准。

第二个讲的是孔子对于舜的评价。舜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孝道著称于世,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排在第一位,很受儒家的推崇。传说中,舜早年丧母,后来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并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舜的继母和弟弟。但是在一家四口中,舜的父亲、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都把舜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三番五次地想要把舜置于死地。只是多次谋害都没有成功。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这样对待自己,那早就该心生怨恨,甚至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报复。但是舜却没有这样做,无论他的父亲、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怎样地蓄意谋害他,他都毫不在意,也毫无怨恨,对父亲和继母依然十分恭敬、孝顺,对弟弟也是呵护有加,十分慈爱。所谓“孝感动天”,舜以德报怨的至孝行为最终感动了帝尧,帝尧不仅把地位禅让给了舜,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孝是一种善行,在这里,了凡先生首先就用舜最终的成就地位说明了“积善之家有余庆”的道理。

那为什么又说“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呢?纵观中国古今,凡是在历史上品德高尚起到表率作用的,或者是有功于国家或人民的,都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对于这样的人,后人或为其树碑立传来颂扬,或者是建祠修庙来祭奠。舜既然能够“宗庙飨之”,就说明他的德行、他的行为足以影响到后人,对后人的行为准则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舜因为道德高尚而被后人所铭记。佛家认为,道德是一种力量,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因此当然会给人带来利益。那舜的道德力量的最大获益者是谁?当然是他的子孙后代了。因此才有了“子孙保之”。同样的道理,孔子的后人也是世代不衰,十分兴旺。

这里主要讲的就是积善与余庆的因果关系。了凡先生认为,孔子和舜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们的后人之所以能够兴旺不衰,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积善行为或者是先祖有积善行为。因此就是教育后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品德,多做善事,即使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31.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第67章 罪孽深重的表现

下一篇:第69章 杨荣家的福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添加微信

skbjcn

添加微信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扫一扫二维码
用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