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72章 谢都事好生之德福后辈

lxadmin2022-07-26591

【原文】

昔正统①间,邓茂七倡乱②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③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④谢都事⑤,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⑥军兵无妄⑦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⑧,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⑨。

【注释】

①正统:这里指明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

②倡乱:带头作乱。

③都宪:明朝时期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专门纠正和弹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的耳目。

④布政司: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是明代的地方行政机关。

⑤都事:官名。明朝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各都指挥使司都设有。

⑥戒:禁止。

⑦妄:乱。

⑧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⑨探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

【译文】

以前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有一个叫邓茂七的人在福建带头造反,有很多读书人和老百姓都跟着他一起造反。于是朝廷就命令曾经当过都宪的鄞县人张楷去福建剿灭反贼,张楷用计策抓住了反贼头领邓茂七。

后来,张楷又派了福建当地的谢都事去搜捕剩余的乱党,搜到之后就地格杀。谢都事不想乱杀无辜,于是他想办法找到了反贼的名册,凡是没有在名册中留下姓名的,就暗中发给他们一个白布棋子,并且和他们约定等到大军到来的时候把旗子插在门口,谢都事就会禁止士兵乱杀无辜。最后,他这么做保住了一万多人的性命。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在科举中考中了状元,当官当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他的孙子谢丕,后来也考中了探花。

【解读】

邓茂七佃农出身,勇悍自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起义军首领,他带领的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了八十多万人,控制了大半个福建,二十多个州县,还攻破江西石城、瑞金、广昌等地,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撼动了大明王朝的统治。邓茂七为什么要起义呢?

第一就是上层官员带头作恶、鱼肉百姓。当时的福建左布政使是宋彰,这个人没有真才实学,而是靠着贿赂当时的权臣大太监王振而上台的。所以,他上台后并没有为百姓谋取利益,而是变了法地翻倍剥削百姓。

第二是当时福建的大地主和富户对佃农的剥削非常严重。当时福建各地的官僚接受了大地主们的贿赂,对于大地主们多征收佃农地租和加倍收取佃农欠账而不闻不问,导致了普通百姓劳动一年之后仍不得温饱,同时也没有地方说理、讨公道,使得当地百姓的怨气非常大。

当时邓茂七所在的沙县又是被剥削最严重的。沙县的佃户把向地主家交租称之为“送租”,即要把需要上交的地租送到地主们指定的地点。另外,每到逢年过节佃户们还要向地主家奉献鸡鸭等家禽物品,这叫“冬牲”。这个剥削就有点严重了。佃户本来就是给地主打工的,按现在的眼光来看,每当逢年过节应该是身为老板的地主给身为打工者的佃户发福利,怎么可能强迫打工者给老板送礼?

第三就是百姓的正常要求得不到解决。当时邓茂七领导佃户们向官府投诉,希望能够废除“冬牲”,拒绝“送租”,让地主自己上门收地租。但是,他们这些正当的要求却没有得到官府的同意,反而是地主们通过贿赂官府,成功地让官府派人去抓捕邓茂七。

第四点就是周边起义的带动。邓茂七并不是最先发动起义的,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人叶宗留领导矿工发动武装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年)正月,叶宗留的好友陶得二发动农民起义。由于明朝政府的围剿不利,导致了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东南沿海地区形势混乱,百姓们也并不惧怕造反。

因此,在官府派县衙的兵丁抓捕邓茂七的时候,邓茂七拒捕了,并打死了来抓捕他的兵丁。沙县县令亲自带着几百官兵来抓邓茂七,邓茂七知道被抓到后他一定会被杀死,因此走投无路之下就决定起义。他的决定得到了广大被地主剥削的百姓的支持,他们和邓茂七一起武装抵抗,杀死了县令,正式宣布起义。起义刚开始的时候,起义军以沙县为根据地,建立地方政权,积极向外扩展势力。由于受不了剥削和压迫的人很多,所以起义军初期发展很快。几个月后,邓茂七的起义军就达到了八十万人。

发生了这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们最开始的态度是招安、招抚,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是邓茂七不仅拒绝招安,还杀死了朝廷派来招安的使者。这下子,明英宗彻底地愤怒了,颁下圣旨给张楷,让他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剿灭邓茂七叛军。

张楷认为,所谓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一群吃不饱饭的人造反而已,终究不算正规军,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八十万人的内部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所以肯定有人会被收买。果不其然,张楷收买了一个邓茂七身边叫罗汝先的人作叛徒。由于被叛徒罗汝先引诱,邓茂七再次率兵进攻延平。农民军在路上被明军埋伏的火铳、火炮等突袭,邓茂七和一些农民军的主要将领当场战死。

邓茂七等人战死后,农民起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很快就失去了对大明朝统治者的威胁。虽然还有几十万反贼躲在城中需要剿灭,但张楷也知道想彻底消灭这几十万人很麻烦。同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圣旨交给的任务,于是他就把剿灭剩下的叛军的事情交给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福建布政司的谢都事。一同交给他的还有反贼的名册和斩尽杀绝的命令。

都事,并不是一个大官,按照明朝的官职来说,顶多就是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谢都事这个人虽然官职不大,但是这个人非常善良,也非常聪明。他接到的命令是对叛军斩尽杀绝,那就可以理解为凡是和叛军沾上一点点关系的人都应该被处死。但是谢都事不想这样做,他认为只要没有参加叛乱那就没有罪,不应该算在斩尽杀绝的行列中。虽然他不想杀错人,但是他害怕执行任务的官兵滥杀无辜,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谢都事通过反贼的名册,找到了那些不属于反贼的人,暗中发给他们一面白旗,约定官兵杀人的时候将白旗插在家门口,这样官兵就不会杀错人了。就是通过这个办法,谢都事保全了一万多名无辜百姓的性命。

平常总是听见有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一般的层数都为单数,如五、七、九等,以七级的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收藏佛经的,因此建造佛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佛家说法认为建造一座佛塔的功德并没有救一个人的功德大,所以才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救一个人就有那么大的功德,那么救一万人的功德就更加大了。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是很有道理的。有时候,善恶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所以一定要注意和重视。特别是一个人大权在握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应该小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一不留神,就会造作天大的罪孽;善念一动,便是无量的功德。就像谢都事的处境一样,手握数万人的生命,只要他动动嘴,所有该死的和不该死的都会死去。如果他这样做了,那么他的手上就会有一万多无辜百姓丧命,那么他的罪孽和恶行就非常大了。但是,儒家学说中的仁治思想和他心中存在的善念没有让他这样做,而是让他保住了这一万多人的生命,成就了他的功德。

这个谢都事的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风云人物谢迁。谢迁的官职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一身担任国家四大要职,称得上权倾天下,显贵至极了。谢丕,是谢都事的孙子,谢迁的儿子,他又如何呢?根据史书记载,谢丕中了探花之后,就任职吏部侍郎之职。

谢家能够如此的显赫和富贵,是怎样得来的?当然就是当年谢都事怀着一颗慈悲心,拯救了一万名百姓的生命,从中换取来的,这正是莫大的功德所致。古代人讲究因果报应,天理循环,谢都事积德行善攒功德,谢家后代兴旺发达,正是这个道理,同时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又一有力证据。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35.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第71章 杨自惩恻隐之心福荫后代

下一篇:第73章 林母好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添加微信

skbjcn

添加微信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扫一扫二维码
用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