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75章 应尚书卖地救人

lxadmin2022-07-26677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①,往往惊②人,公不惧也。一夕③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④不归,翁姑⑤逼其嫁人。明夜当缢⑥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⑦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⑧,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注释】

①啸集:呼叫聚集。

②惊:吓。

③夕:晚上。

④客:在外地,出远门。

⑤翁姑:公公和婆婆。

⑥缢:上吊。

⑦潜:偷偷地。

⑧类:相似。

【译文】

应尚书是浙江台州人,他在壮年的时候曾在山里面读书。山里面在晚上经常有鬼怪聚集、出来吓人,但是应尚书一点也不害怕。

一天晚上他听见鬼说:“一个女人的丈夫出门在外很长时间了都没有回来,她的公公和婆婆就逼着她嫁给别人。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而死了,到时候我就能找到替身了。”应尚书悄悄地把自己的田地卖掉了,一共得到了四两银子。然后以那个女人的丈夫名义写了一封信回家,并附带了四两银子。男人的父母看了这封书信后,认为和以前的信手迹不一样,因此十分怀疑。但是又一想,书信可以造假,但银子却不可能是假的,自己的儿子一定没什么事情。于是那个妇女就不用改嫁了。之后那个男人回到家中,夫妻二人还是和以前一样相爱。

【解读】

这里的应尚书指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应大猷。应大猷,字邦升,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的进士,后担任南京刑部主事,并参与平定宁王之乱。后来还在嘉靖年间担任过吏部右侍郎,最终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即便在富庶之地做官也从不贪任何东西,深得民心。每次卸任的时候,“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由此可见应大猷的品德之高尚。后来严嵩专权的时候,应大猷被奸佞小人所陷害,被迫辞官回乡著书,著有《周易传义存疑》一卷、《容庵集》十卷等作品。

应大猷能够考中朝廷的进士,并且做到刑部尚书那样的大官,说明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也说明他年轻时读书也一定很刻苦努力。当然,事实也是这样的。应大猷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山里面努力地读书了。

山中阴气重,按照古人的说法,容易有阴魂鬼怪。应大猷仍然选择在山中读书,免不了要受到影响。他所读书的山中经常会有许多鬼出来吓唬人,但是应大猷自己不怕鬼。那么在那个对于鬼神十分敬畏的年代,为什么他会不怕鬼呢?这里我们可以借用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先生在《传习录》当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阳明先生说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会怕鬼,就是因为这些人平日里行事不合乎道义、不合乎仁德,心里有鬼才会怕鬼。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应大猷之所以不怕鬼就是因为他平日里行事注重合乎道理道义,注重仁德修养和道德的修为。心中无鬼,身上正气和阳气盛,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怕鬼。

应大猷和一群鬼在山中各干各的事情,颇有一些互不打扰的意思。应大猷读自己的书,鬼们也在干自己的事业。对于鬼来说事业是什么,当然是吓唬人,并且期待着能够早日投胎转世。古人认为,一般凡是自杀的鬼是不能立刻投胎转世的,这是对他们不珍惜生命的一种惩罚。只有当附近再次有人用相同方式自杀,出现新鬼来代替先前的鬼,那么先前的鬼才能去投胎转世。所以自杀的鬼都十分盼望替身的早日出现。就在一个鬼终于等到了一个替身的时候,这件事情却被应大猷知道了。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有人要逼自己的儿媳妇改嫁,儿媳妇不肯,要在附近上吊了。但是应大猷认为这件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那个妇女不愿意改嫁是因为在心里还有她的丈夫,如果这样子被自己的公公和婆婆逼死了,那将是多么的冤枉啊。于是他便打算想办法救一下这个妇女。

在古代,一般的普通百姓之家生活并不是很好,有时候种上一年的地之后连饭都吃不饱。所以,一些有头脑的人便会选择出门到外面去谋生活,做生意或者干一些别的事情。这个准备上吊的妇女的丈夫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去外面谋取生活了。只是长期出门在外,可能是生活依然艰难没赚到钱,也可能是由于古代通信方式的不发达而暂时失去了联系,总之是很久没有给家里写信了。女人的公婆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外面怎么样了,既然这么久都没有消息就以为是死了,于是就逼迫自己的儿媳妇改嫁。当然这有可能是出于好心也有可能是出于恶毒的想法。要是出于好心就可能是不希望再耽误儿媳妇的青春,让她再找一户好人家。要是恶毒的想法就有可能是觉得儿媳妇没有什么用处而且还要吃饭,不想养活一个吃白食的人。总之是要把她赶走。但是儿媳妇居然不走,而且强迫她走的话人家都准备上吊了。

按照正常的思维来理解,这个女人的丈夫已经失去消息那么久了,那死在外面或者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的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既然这样,那这个女人要是改嫁的话也很正常。况且是她的公婆逼迫她改嫁的,她内心里也不用有任何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这就要从古代的教育和社会风气说起了。

在中国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在大部分的时候都十分低下,一般而言会作为男人的附庸,有时候甚至会作为商品。像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在那时候是不存在的。在配偶的选择上,古代社会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人都无权自己选择,女人更是无法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作为丈夫,甚至有时候在结了婚之后才会知道对方到底长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说,即使是结了婚,那不满意的话不是可以离吗?那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在古代这是行不通的。姑且不说在古代只有男人休妻的说法,即使是女人主动提出并成功地离了婚,那么她也会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其他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因为古代社会对女人的教育思想就是忠贞烈女、从一而终。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古代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所有人都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十分的重要,女人当然更加重视自己的名节问题。从一而终是一种精神,忠妇烈女也会受人尊敬。所以古代的大多数女子在嫁给了丈夫之后都会从一而终,不管任何原因都不离不弃。比如说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写的那样:“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烈女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又被娘家逼迫改嫁,她不愿意,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所以她跳水自杀了。

了凡先生讲的这个故事里的女人也是这样一个忠妇烈女,深受从一而终观念的影响。她不相信自己的丈夫会出事情,坚信丈夫在外面平平安安,早晚都会回来的,所以她不想改嫁,也不能改嫁。公婆的逼迫让她自己也无能为力,她无法改变公婆的决定,也无法抗拒公婆的决定,所以她就决定用上吊自杀来捍卫自己的贞洁,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忠贞不二。

本来这件事情只是那个女人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不经意间被应大猷知道了,所以应大猷决定救下这个女人。

应大猷觉得女人的公婆逼迫她改嫁应该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女人的丈夫长期没有音信,可能是在外面出事情了,另一个就是家里没钱。所以,他认为只要冒充女人的丈夫写一封信并寄一点钱就应该能解决问题了。但是信的问题好解决,他一个读书人写一封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钱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他只是一个穷书生,根本就拿不出来钱啊。但是救人这人命关天的大事他又不敢耽误,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回到家,悄悄地把自己家的地给卖了,得到了四两银子。有了银子之后,应大猷把银子和伪造的书信一起寄给了女人的公婆。

女人的公婆收到“儿子”的书信之后很高兴,毕竟儿子有消息了。但是他们却发现这信的笔迹不像是儿子的,毕竟父母都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于是他们就产生了怀疑,甚至怀疑是儿媳妇为了避免改嫁私自伪造的。但是又一想,信有可能是假的,但是四两银子是不能造假的,儿媳妇不可能有这么多钱,于是他们就相信了儿子应该是安然无恙的。于是也就没有再逼迫儿媳妇改嫁了。四两银子是多少呢?在古代,对于普通的人家来说,四两银子大概是一家人一年的花销,这可是相当大的一笔钱。既然钱也有了,儿子也有消息了,那么女人的公婆当然不会再逼迫她改嫁了。女人自然也就不用再想着上吊自杀了。

后来,可能是老天把女人和她公婆的思念带给了她的丈夫,也可能是她的丈夫终于想起了在远方还有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妻子、父母,还可能是为了应验应大猷在信中所说的话,所以女人的丈夫回来了。回来后,女人和她的丈夫仍然恩爱,他们的家庭仍然和睦,仍然很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38.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第74章 救人一命得福报

下一篇:第76章 积德行善鬼神惊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添加微信

skbjcn

添加微信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扫一扫二维码
用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