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①耳目,惟从心源②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注释】
①徇:遵照。
②心源: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
【译文】
凡是想要积德行善的,都不能遵照自己所听、所看到的来决定,而是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地洗涤净化之后决定。纯粹抱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的,就是端正的善;一旦有一点迎合世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热爱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敬畏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这些都要细细地去体会。
【解读】
世人和圣贤对于善恶的评定标准是不同的,但是很明显世人是错的,古代圣贤们的标准才是真正正确的。所以世人在判断一点事情或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的时候,绝对不能遵照自己所听、所看到的来决定,而是要默默地洗涤自己的内心,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分析、辨别之后再决定。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既然世人评价善恶的标准是错误的,那么就一定不能再坚持原来的标准了。但是圣人的道德思想又相当高深,世人是难以捉摸的,所以又一时难以把握圣贤们的标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呢?既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那么就要洗涤自己的心灵,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判断善恶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妄下结论,仔细默默地分析思考,慢慢地进行善恶的判断,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善恶的标准,逐渐地向圣人的标准去靠拢。
当然,了凡先生在这里说洗涤心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在做善事的时候不能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当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心无杂念或者只是想一些简单的好人有好报之类的想法时,那做善事是没问题的,也会顺利地积累下功德;但是如果做善事的时候心里面想的是做完之后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或者是心里面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时,那做完所谓的善事之后就不会获得功德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做出的根本就不算是善事。说白了就是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的时候,那就会产生功德;但是如果是为了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善事时,就不会产生功德。按照了凡先生的说法,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勉强地算作做善事,但是前者是端正的善事;后者是扭曲的善事,不纯粹的善事。
针对端正之善和扭曲之善,了凡先生各自列举了三种情况加以说明。他认为:纯粹抱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的,就是端正的善;一旦有一点迎合世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热爱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敬畏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端和三曲。
要想在行善之后真正地积累功德,就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好这三端和三曲。
先来看三端。端就是端正的意思,也就是端正之善,即真正的善行。三端就是说在一个人做善事的时候,内心之中就是一片纯粹的济世、爱人和敬人的想法。佛教有一个观点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怎样才能做到有一个纯粹的济世、爱人和敬人之心,那就是“众善奉行”,就是说要满心是善,都是纯粹的善念,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
对待别人要忠诚,做自己分内之事的时候要尽心尽力。要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同时也要尊敬长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这个世界没有谁欠谁的说法,如果别人关心你,那你一定也要关心别人。尊老爱幼,有一颗慈悲之心,多多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也不能轻易决定其他动物的生死,凡是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随意加以伤害。要是见到凶恶的人,就应该怜悯他的无知,婉言劝导他,使他改恶从善,以免招来祸患;要是见到行善的人,应该赞美褒奖,达到鼓励他人的目的,同时使自己也生出向善之心。当身边的人遇到一些难处的时候,不要置身事外,应设法给予周济;当身边的人有危险的时候,不能放任不管,应尽力给予救护。对于别人得到的好处,不应该心怀嫉妒,而是与人同乐;在别人失意的时候,不能落井下石,而是应该感到悲伤难过。不可以随便对人宣扬他人的缺点和短处,更不可以向他人夸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大家都要得到的东西,不妨推让给别人多得一些,自己少取一点也没关系,不要总是因为一些微小的利益而斤斤计较。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做法不可取。宠辱不惊,施恩不求报,才是真正的善人。
能做到上面这些,那就能算作是一个“众善奉行”的人了,也就是说能做到三端了。如果真正地做到了三端,那就根本用不着再去分辨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济世、是不是爱人、是不是敬人了,因为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毫无疑问是善事,众善奉行已经把一切善事都包含在内了。
但是,“人无完人”,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瑕疵或者是性格上的缺陷,因此“众善奉行”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能做到的人根本就是少之又少。那岂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做到三端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人能做出善事了。事实上了凡先生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三曲。即便做不到三端,只要不做三曲,就一样是行善。
曲就是扭曲、委屈,所谓三曲就是说人们在做自己心目中的善事的时候,内心之中存在的是一种媚世、愤世和玩世的心理。了凡先生在这里说三曲,其实就是为了告诫人们做善事的时候要戒掉三曲,这就是佛教的另一个观点“诸恶莫作”,就是说不要有任何做恶事的想法,也不要去做任何的恶事。
在这里详细地解释一下“诸恶莫作”中的“恶”。总在暗中偷偷地使用阴谋诡计,做小人,去陷害那些正直又善良的人。把所有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的话都当作耳旁风,左耳听右耳冒,不长记性,对上司所指派的事,表面上装模作样地去执行,实际上却并不肯认真负责。总是喜欢捉弄那些没有见识的人,经常诋毁诽谤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同事。一旦得势,就结党营私,制造事端;对下属施行虐政,经常把所有的功劳都占为己有,以图取自己在领导面前邀功,接受领导的奖赏。每天琢磨怎样才能拍领导马屁,奉承、巴结领导、上司,好方便以后弄权舞弊。受到别人的帮助,不会去感激人家,反而怨念别人多管闲事。谋财害命,陷害忠良,还经常恶人先告状。看到别人失败就高兴,看到别人成功就很气愤,以私废公,把他人的功劳占为己有,从不说别人的好话,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夺取别人钟爱的东西,破坏别人的婚姻。生活奢侈腐化,任意糟蹋东西,随意践踏生命,嫉妒心极强,见不得别人有权有势,总是期待别人过得很差。欠人财物,经常性地选择遗忘或者不还清,总是以为欠钱的才是大爷,巴望着可以赖账。求别人帮助却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就心生怨恨,找到机会就落井下石。经常聚众打斗,怨天尤人,呵风骂雨,为非作歹。暂时没有得到应受的惩罚,便以为没有报应,不在乎羞耻,不思悔改,变本加厉。
这种种的恶行罪过,就是“恶”,就是三曲。只要不去做这些恶行,那么就算做到不为三曲、做到“诸恶莫作”了,这时候,基本上也就算是做到“众善奉行”的原则了,也就是做到三端了。因为当一个人的心中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恶意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满心都是善了,做的事情当然就都是善事了。
或许,现在我们既做不到三端,也做不到三曲,但是只要在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去认认真真地分析,一点一点地去改变,慢慢地自然就能戒掉三曲。只要坚持不懈,早晚有一天,三端会充满心中。只要人们能真正分得清三端和三曲,真正地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早晚有一天会做到事事为善的。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49.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