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①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②。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③,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④当时稍有计较,送公家⑤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
①吕文懿公:明代人,姓吕名原,号介庵。死后谥号文懿。
②泰山北斗:这里形容声望巨大。
③逾年:过了一年。
④使:假如。
⑤公家:这里指官府。
【译文】
什么是偏善和正善?当年吕文懿公刚刚辞掉了宰相的职位后回到家乡,很多人都仰慕他,他的名气就像泰山北斗一样高不可攀。有一次,一个同乡人喝醉酒之后骂他,吕公并没有生气,只是对仆人说:“喝醉酒的人就不要计较了。”之后他就闭门谢客了。过了一年之后,听说那个人犯了死刑罪进了监狱,吕公这才感觉到后悔,说:“如果当时我稍稍和他计较一下,或者把他送到官府受罪,这样既可以惩罚他也可以警告他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我当时只是宅心仁厚,没想到却养成了他的恶习,所以才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啊。”这就是出于善心却做了恶事的行为。
【解读】
了凡先生所说的偏和正其实就是善和恶,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偏中带正或是正中有偏的事情,所以好心却办了坏事和抱有恶心却办了好事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这段讲的主要是一个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
在这里了凡先生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吕文懿公。吕文懿公,就是吕原,字逢原,号介庵,文懿是他的谥号。谥号应该都懂,就是在古代一个有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或者是品德修养而给出的一个称号,用来简略评价这个人的一生,谥号形成的时间是在西周的早期。文懿,这其中的文就是指有文采、有才华,而懿则是指品德高尚,所以从吕原的谥号中就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人。
吕原是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的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等官职,后来在明英宗天顺元年进入内阁,也就是明朝权力的中心,后来还主持过会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并选拔出后来勤俭节约、刚正不阿的一代名臣陈选。吕原在天顺六年(1462年)的时候由于母亲去世而回家奔丧,因忧郁过度而在不久后死去。他曾主持编修过《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等书籍,他的著作还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介庵集》等。而了凡先生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他刚刚回家奔丧的时候。
吕原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仰慕他人品和才学的人不计其数。当时他刚回乡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喝醉了酒的普通人居然冲进他的家里当众辱骂他。吕原身边的人都不能容忍这个喝醉酒的人当众骂吕原,他们要教训这个人。但是吕原却制止了,他让旁边的人不要和一个醉汉斤斤计较,把他赶出去之后就不再理睬。
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情,对吕原这样的大人物来说更是不值得一提。但是一年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是让吕原对他当时的这个做法追悔莫及。因为一年后,吕原突然听说了当初骂他的那个醉汉因为犯了死罪而被官府关进了监狱,要执行死刑了。这个时候他后悔了,他觉得如果当初能稍稍地教训一下那个骂他的醉汉的话,那这个醉汉也就不至于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了。或许有人会不理解,宽容是美德,为什么说惩罚一下更好呢?
其实不然,有时候,当一个人做了事情不知道对错或者是明知道错误的情况下,如果身边的人没有批评或阻止他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他所做的事情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就会变本加厉地去做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的事情。那个醉汉骂吕原就是因为喝醉了酒,所以酒醒之后一定会感到害怕,害怕吕原让人来找他的麻烦。但是,很久也没有等来吕原的报复,于是就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了,连吕原也不敢来找他的麻烦,所以之后肯定就是胆子越来越大,最后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可能他会觉得,辱骂朝廷大员都没什么事,欺负别人更没什么大不了。正是这样的原因,让那个人犯的错越来越大,最终无法弥补。
其实,对于吕原当时对待醉汉的那种做法,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他原本只是心存善意,所以才没有和那个骂他的醉汉斤斤计较,希望那个醉汉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去改过自新,不曾想那个醉汉不仅不思悔改,还变本加厉。
那个犯了死刑罪的醉汉并不值得同情,吕原为了他而感到后悔也不值得。每个人对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心里面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尽量少犯错误。就像那个醉汉,他得知吕原不打算找他的麻烦后就产生了侥幸的心理,一再犯错,最终受到了刑罚。
了凡先生在这里说的善心做恶事指的就是一个人要有公正的心,对于恶人恶性不能纵容。人的一生中是不能缺少批评和惩罚的,只有被批评过、受到过惩罚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地成长起来,过度地纵容只会害人。就比如说父母教育孩子:有些父母特别地溺爱孩子,所以就放纵孩子,不去认真管教,即使是犯了错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期待着孩子能够自己去改正,总是觉得孩子犯错误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是结果呢?所谓“三岁看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不辨是非甚至是为非作歹的,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做的事情是错的。再有就是不孝,很多不孝顺的人都是由于小的时候被父母过分地溺爱所造成的。这样的父母其实就是以善心办恶事。相对的也有另一种家长,他们从来不溺爱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进行批评或惩罚,教育孩子改正,这样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长大后多半都会成才,并且很少犯错误。
所以说,对于恶人恶性,一些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很有好处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做的是不是真正的善事,不要到头来像吕原一样,抱着一颗善良的心却做了一件错事。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54.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