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①而辅翼②之,其功德最宏。
【注释】
①匡直:纠正。
②辅翼:辅佐。
【译文】
大致上来说一般人都讨厌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同乡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善良的人在世俗的环境里很难获得成就。而且英雄豪杰多刚正不阿,不修边幅,很容易就会遭到批评、指责,所以做善事经常容易失败。只有仁人长者多多地帮助和辅佐,这样的才能取得最大的功德。
【解读】
由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一样,每个人所接触的外部环境等客观存在又不尽相同,所以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等东西。当一个特别出众或者是特别引人注意的人出现之后,很有可能会造成他周围的人结成联盟共同来排挤这个人。就像了凡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乡里面不善的人多的话,那么善良的人就一定会受到不善的人的排挤,甚至有可能被赶出这个乡里,因为那些不善的人是见不得善良的人去行善的,甚至看不惯他们的思想,容不下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气风发的时候遇到这种被排挤的情况时,可能会产生三种心理。第一种就是那种意志十分坚定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留在这个地方继续抗争,甚至在心里希望能够感染到其他人。第二种也就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一种方法,那就是被排挤时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想办法融入到排挤自己的那群人中去,甚至有时候会为了这种事情需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放弃了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东西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情,有时候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像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被一群不善的人同化了的话,那么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善良的人本身就是很少的。这些说白了,其实就是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外部环境改变了一个人。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外部环境的影响都无法避开。举个例子来说,孟子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圣贤人物,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二位大圣人,十分受人尊敬和爱戴。那么孟子生来就是天赋异禀、非常热爱学习知识、注定能成为一代圣人的吗?当然不是的。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孟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全靠他的母亲织布卖钱一手把他养大。孟子的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女人,她希望孟子能够读书上进,学习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孟子在小的时候十分淘气,他经常和周围邻居的孩子打架,后来被孟母知道了。孟母觉得这样经常打架是因为自己家周围的环境不好所造成的,她认为这样会影响孟子以后的发展,所以便决定搬家。
他们搬到了一个铁匠铺的附近。又一次,孟母看到他们的邻居家支起了一个大大的炉子,几个铁匠正汗流浃背地在铁毡上大凿着什么东西,而孟子呢,居然用砖块作铁毡,木棒作锤子,在模仿着那些铁匠师傅的动作。看到这里,孟母的心里面又开始不放心了。她认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那孟子以后就会成为一个铁匠了,根本不是她希望孟子发展的方向,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家。
为了尽量能让外部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减少一些,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野外。但是野外也并没有让孟母感到安心,因为有一天,孟子看到一个送葬的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并且把棺材埋进了几个精壮小伙子事先挖好的坑中。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这让孟母更加地不安,长久这样下去那还不如去当个铁匠呢。于是她决定第三次搬家。
孟母想到前几次都是因为外部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很大自己才带着孟子搬家的,既然自己想让孟子读书,孟子又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那干脆就搬到学堂附近去住好了。于是,他们这次搬到了一个学堂的附近。孟母的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孟子每天看着学堂里面的花白胡子先生带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读书,觉得像唱歌一样,很有趣,于是就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念起书来,孟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就把孟子送进学堂里面去读书了。
后来,孟子经过认真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圣人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的经历,就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的典型例子。如果孟子的母亲没有经常搬家找合适的环境的话,说不定长大后的孟子就是一个小混混或者铁匠。
当然,外部环境对群体也是有影响的,这个就更多了,就比如说历史上的各个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哪一次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农民们无法生活下去了?那农民为什么生存不下去呢?这就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统治阶级的压迫、天灾人祸不停地发生,大多数都是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两种原因,都是十分典型的外部环境。所以说,外部环境对群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既然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甚至有时候会把人朝着坏的方向指引,这种情况是十分不利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彻底解决的办法。现在能做的只是尽量避免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
有很多的人,他们也是心地善良的人,每当他们想要做好事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亲戚朋友跳出来阻止他们,并拿出一些好人没好报的例子来劝说,就是不让人去做善事。其实做善事容易失败就有很多这方面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李康曾经作过《运命论》一书,他在书中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特立独行或者是与众不同的人,一定会被别人另眼相看,一定会遭受到群起而攻之。“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虽然说不招人妒是庸才,但要是被群起而攻之那就不是一个好结果了。社会中的善良的人其实就相当于秀于林的那种少数,会遭人嫉妒,会被人当成异类,甚至会遭受到别人的非议或者是攻击。
那么对整个社会来说,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样的事情吗?对于这一点,了凡先生认为,只有靠仁人长者们去宣传和端正那些不善良的人的行为,同时辅佐善良的人去做善事,自己也大力去宣传做善事,匡扶正义,这样虽然不能彻底地改变这样的情况,但是起码会使情况慢慢发生转变,最终总会使情况发生彻底的改变。同时,仁人长者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白做,他们自身也能够获得很宏大的功德,这就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67.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