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109章 舍财作福

lxadmin2022-07-27883

【原文】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①,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②,外舍六尘③,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④,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⑤,祛除执吝。

【注释】

①行:指善行。

②六根:佛门词语。指眼、耳、鼻、舌、身、意。

③六尘:佛门词语。是指六根之外的东西。尘指污秽。

④悭(qiān):吝啬。⑤私情:私心。

【译文】

什么是舍财作福?佛门有很多种善行,其中以布施最为重要。所谓的布施,不过就是一个舍字而已。心境通达的人不仅舍掉了六根,还舍掉了六尘,一切所有的东西,没有不能舍弃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先从财物上布施。一般人都把衣食当作身家性命,所以对钱财看得非常重要。我却将钱财放弃掉了,这样不仅解决了我吝啬的问题,也可以在危急的时候救人一命。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勉强,时间长了就不觉得有什么了。这样最终就可以洗净私心,祛除吝啬了。

【解读】

了凡先生在这段中主要讲述的行善方法是舍财作福,就是指放弃自己的钱财来修得福分。了凡先生在开头举了一个佛门的例子。

佛教的善良主要表现在用一颗包容的心来行善,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大奸大恶的人想要改邪归正或者说是重新向善,都可以来皈依佛门,由此可见佛门的行善之深。在佛教中,忍辱、禅定、持戒等都可以算作是行善的范畴。佛教的善行主要是体现在佛法上,有道是佛法无边,由此可见佛教的善行也是有很多的。而佛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善行那就应该算是布施了。之所以说布施是佛教中最重要的善行,是因为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而佛教中所有的善行,基本上都无法逃离布施这个范畴,因为所谓的佛法基本上也就是这三种布施了。

所谓的布施,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其实就是舍弃自己的东西。布施是一种无上的功德。佛教中人已经是看破红尘了,对于尘世间一切的东西都舍弃了,没有什么留恋的,所以他们是可以做到无所顾忌地布施,哪怕是为了布施、为了行善失去了很多东西,即使是生命,他们也完全不在乎,比如说佛祖舍身饲虎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也就是佛祖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有一天他出门的时候看到一只老虎饿得已经站不起来了,于是他就生出了怜悯之心,就用自己的身体来喂养这只老虎,这就是他对那头老虎的布施。舍身饲虎,可见佛祖的境界之高,也可以看出布施是一定要付出一些东西的。

那么文中的“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六根是指自身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而六尘是指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从这里面包含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六根还是六尘,都是一个人本身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佛教认为,只有真正能够舍弃这些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心布施,才能最终成佛。当然能做到这些的毕竟只是少数人,也就是了凡先生所说的“达者”,这样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成佛了。

或许有人会问了,了凡先生在这段中讲的是舍财作福,但是却用佛教的布施来说事,那是不是就是说人们想要舍财作福的话就必须“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或者是像佛祖一样以身饲虎呢?当然不是,不说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做得到,就说普通人和达者就是无法比的,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了凡先生之所以在这里用佛教的布施来说事,主要就是想说舍财作福和布施是一样的,都必须要懂得“舍”的精神。

佛教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有得必有失,当人想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就会失去另外的一些东西。就好比说古代的皇帝,他们得到了做皇帝的权力,就必须要舍去只有普通人才可以拥有的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所以说,舍和得其实是一种因果的关系。舍得的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并很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舍”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人是一种自私的动物,最见不得的就是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利益受到损失。

但是,不懂得舍弃终究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才让人们向佛教学习,学习布施,学习舍弃。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求普通人像达者那样内和外全部都舍弃,而是要一点一点地循序渐进。对于普通人来说,第一步就是对于身外之物的舍弃,而身外之物中最重要的便是钱财,这才是舍财作福的真正含义。只有懂得舍弃自己的钱财,才能真正地得到福报。这和佛教中的财布施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舍弃钱财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就是相当难的。毫不夸张地说,钱财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看重的东西之一,前几年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中就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活着,钱没了”,由此可以看出钱对于人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很多人之所以在不停奋斗着,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钱,有钱就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有钱也可以让自己的下一代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懂得舍弃钱财的福气,才能体现出财布施得到的好处。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舍弃钱财去布施和做好事的话,那么这个人应该能够获得两大好处:

第一点就是能够让人破除掉吝啬和对钱财的执着,能让人自身的境界提升一个或几个档次,当然也能够使一个人的智慧得到提升。当一个人能够懂得舍弃钱财的时候,那么就说明他看透了钱财的本质,钱财是身外之物,是用来提升人的生活水平和人生境界的,是上辈子行善积德所获得的回报。因此,一个能够舍弃钱财的人,那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人懂得舍弃自身的钱财去帮助别人了,那么就说明他懂得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一个人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那么他的境界自然也就相应地越来越高,而在这个世界上,境界高的人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相当于对人的一种回报了。

第二,一个人能够舍弃钱财去布施和做好事,起码说明了这个人是在帮助别人,也许就是在救人危急,那这可就是大大的好事了。不光如此,做好事还是能够得到福报的,因此这种时候也能得到一定的福报。还是那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既然舍弃了钱财用来做好事,那必然是能够得到福报的。佛教认为,财布施,得财富,因此,凡是能够舍弃钱财去帮助别人或者救人危急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富有,而不会因为舍弃了钱财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穷。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将来能得到上天的福报,还是说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钱变得越来越多,人们都应该学会“舍财”。当然,舍财作福的前提必须是心甘情愿的,如果是有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话,就算是舍掉了钱财,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之前说过,普通人并不能和达者相比,而是要循序渐进,只要最终真正把舍财作福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可以了,一点一点从小到大,从易到难。

或许在最开始需要舍财的时候,一般人都会有所勉强,并不是甘心情愿去做,可能是舍弃钱财不久之后就又后悔了,也可能是布施的时候思前想后,害怕因为失去钱财而导致一些坏的事情发生。但是只要坚持舍财作福,时间长了,就会渐入佳境,最终也会觉得这种事情是顺理成章的。一辈子坚持去做,坚持舍财作福,自私自利之心就能彻底洗涤干净,就能破掉执着和吝啬,渐渐进入到圣贤的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72.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第108章 兴建大利

下一篇:第110章 护持正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添加微信

skbjcn

添加微信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扫一扫二维码
用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