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92章 恶心做善事

lxadmin2022-07-27603

【原文】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①之,众始定②。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注释】

①辱:使受到侮辱。

②定:安定、平静。

【译文】

也有出于险恶的用心却做了善事的人。例如一个有钱的人家,赶上灾荒之年的时候,穷人们在白天就到街市上抢他们家的粮食。去县衙报案,县衙根本不管,导致穷人们越来越放肆,于是就决定自己派人把抢粮的人抓起来了,这样才让人们安定下来。要不然就乱了。因此,做善事是正,做恶事是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抱着一颗善心而做恶事的人,是正中带偏;但那些抱着恶心却做了善事的人,是偏中有正。这些道理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解读】

在古代,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受害的最终都会是普通的百姓和穷苦人家,地主、大户、门阀、士族等有钱人家基本上都不会发生任何事情。特别是发生天灾的时候,普通的百姓肯定是吃不饱的,甚至有时候连树皮、草根什么的都得成为百姓的主要食物,还说不定会饿死多少人,可是在这种时候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依然是可以大鱼大肉。最重要的是,那些有钱人家里就算粮食等吃的东西再多,就算是吃不了或者是放到腐烂,也是不会分给那些穷人们一点点的东西的,就像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描述的那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了凡先生在这段讲的故事的背景就是一场严重的天灾。天灾之后就是荒年,老百姓又没有粮食吃了,只能饿着。而有钱有粮食的大户人家,就会在这个时候囤积居奇或者是大肆高价地倒卖粮食。从这里就能够看出,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很可恶的,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做出了那些事情,可见他们做的这种事情本身就是恶事。

荒年来了,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所以一个大户人家又把自己家多余的粮食拿到街市上高价去贩卖,准备狠狠地赚上一笔。而在这个时候呢,那些普通的百姓已经因为没有粮食吃而挨饿了,为了吃饭,他们就铤而走险抢那个大户在街上贩卖的粮食。

自己家的粮食被抢了,那有钱人肯定不能善罢甘休,他把抢粮食的百姓告到了县衙里。可是县令根本就不管,挨饿的百姓实在是多啊,县令觉得根本就镇压不住。

县令大人不管,导致那些抢粮食的人更加肆无忌惮了,结果那个有钱的大户就更愤怒了,他是绝对不能看着自己的粮食被人白白抢走的,于是他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他就召集了自己的家丁、护院和自家的佃户等青壮把那些抢粮食的人抓了起来。

从整件事情来看,这个抓人的有钱大户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恶人,想想啊,自己家明明有多余的粮食,不但不分给那些没有饭吃的百姓,反而借机大发灾难财,这不就是作恶吗?再说了,居然能够把那些手无寸铁又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普通百姓抓起来又打又骂,这难道还不够坏吗?虽然说从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来看,这件事都是一件坏人以坏心办的坏事,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在普通人眼里这件事是坏事,但是要是从事件的结果以及影响上来看,这件事其实算得上一件好事。

这件事情好就好在这个有钱的大户及时地制止了百姓抢劫粮食的行为。如果当时那些抢粮的百姓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百姓见抢粮不会受到惩罚而加入到抢劫粮食的行列中来,抢劫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胆子也会越来越大,那抢劫的范围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况且一旦他们在这样的抢劫中尝到了甜头,那说不定以后就会以抢劫为职业了。当这种抢劫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就很可能被有心人利用,或发展成叛乱和起义。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个有钱的大户其实是成功地阻止了一场农民起义或者是暴动的发生。虽然他的行事都是恶性,心也是恶心,但是他就是办了一件善事。这样的人就是以恶意为出发点却做了善事的。

真正的善和恶还是要看一件事情对后面的影响来决定的:如果一件事对后面的事情有一个好的影响,那么即使做这件事情的人抱有一个恶意的心思,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件事情;而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对后面产生不好的影响的话,那么即使做事情的人是善心,也是不能肯定这件事情是好事。所以说,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多多地思考,尽量能够在做完事情之后,让事情的结果向好的方面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lfsx.cn/xiangjieban/355.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第91章 善心做恶事

下一篇:第93章 半善和满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添加微信

skbjcn

添加微信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扫一扫二维码
用手机访问